“我和他是熟人,本来不想闹到法庭,但他一直不还钱,你们今天真是帮了大忙了!”彭某索要五年无果的一万多元欠款,在诉前调解下,终于达成一致,这也成就了宜都市红花套镇诉源治理调解成功“第一案”。
近年来,红花套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前端治理和非诉化解纠纷,深度推进诉调对接,强化末梢治理,确保将矛盾纠纷消弭在事前、化解在萌芽状态。
红花套镇坚持前端治理预防矛盾,建立镇党委、镇综治中心、法庭、村(社区)四级管理体系,建强“1 3 n”末梢治理体系,不断优化村一组一户三级联动,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分级负责、精准发力。镇综治中心具体主抓,统一调度实现一站式解纷。法庭主力推进,优先调解推动一次性、终局性处理诉求。村居一线负责,强化排查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打造“小事不出湾组,难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新格局。今年以来,全镇主动排查发现矛盾纠纷239起,化解237起;处置网络舆情、诉讼案件、12345便民热线等各类矛盾纠纷共计1289件,及时化解率达到99.38%。
除了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外,红花套镇还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一函两书”(即委派调解函、委派调解告知书、司法确认书)工作机制,法庭通过委派调解函将案件委派到镇综治中心,确认当事人调解意愿后分流给具体调解员,最后对调解成功的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做好争议事实及焦点归纳。
红花套镇制定类案办理工作指引,由法庭系统分析案件后,进行繁简分流,将简易案件通过委派调解化解,大大节约了当事人诉讼成本。红花套镇将调解贯穿于诉讼始末,对案件进行综合评估,对判决后无法根本解决矛盾,甚至可能进一步带来风险和隐患的案件,通过诉中介入,多方联调促成和解,找到办理案件的最优解。避免了矛盾升级,真正实现息诉止纷。
由于调解后签订的人民调解协议不具备强制执行力,红花套镇经研判后开通司法确认绿色通道,签订协议的同时积极引导当事人进行司法确认,法庭当场对接并出具民事裁定书,为协议履行兜底。同时案后主动回访,督促被告按期履行协议,避免进入强制执行程序。今年以来,镇综治中心共接收法庭委派调解案件47件,成功调解19件,5件经调解撤诉,做到了件件有回访,事事能履行,法庭收案率同期下降10%。
红花套镇强化末梢治理,细化“微网格”,做实“微服务”。积极发动全镇393名治安中心户、57名网格员、30名法律明白人、10名法治村主任以及联村民(辅)警、村法律顾问、志愿者等末梢治理力量,充分发挥“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落实排查到户、关爱到户、防范到户、宣传到户的“四到户”服务理念,用细致、精准、暖心的服务全面消解矛盾源头,夯实治理基础。
除此之外,为建强专业调解队伍,红花套镇成立“张明贵调解工作室”,与法院、人社、工会对接挂牌成立“劳动争议裁调对接工作室”,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调解服务。完善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聘任专职调解员2名,并吸纳租赁、土地征迁等领域调解能手10名,壮大人民调解队伍力量。对调解成功的案件,根据难易程度给予100元-500元不等的办案补贴;调解工作室对接的案件,由市财政给予每件1000元以内的办案补贴,大大激发了调解动力。截至目前,共发放办案补贴15000余元。
要走好末梢治理的长久之路,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今年来红花套镇通过37场屋场会、23场户长会、9场邻里议事会主动与群众对话,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增强群众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汇集民智共同缔造幸福生活,绘就了基层治理“新枫景”。(宜都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