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整合心理服务热线,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数年来累计投入1800余万元,公益平台服务140余万人群……
2019年6月,宜昌市被列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近几年来,我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人人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心理服务新格局,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宜昌特色的“健心之路”。
宜昌市如何全力构筑“心防线”的?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
现场:一场覆盖市县乡村的培训
“心理疾病患者,有哪些表现?出现情绪激动的极端情况,如何处置……”7月31日,一场特殊的心理培训在宜都市顺利开班。
今年以来,市委平安办立足于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养,进一步筑牢基层社会稳定与心理健康的防线,完善基层心理服务资源链接,为平安宜昌保驾护航。
今年2-5月,组织开展了全市政法干警政治轮训暨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提升班,分三个批次对全市部分政法委干部、乡镇(街道)政法委员、派出所长、司法所长共计421人进行培训。通过本次基层干部培训,市县乡村四级政法干警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培训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大闭环。
7月到9月,宜昌市委平安办、市卫健委组织全市镇村两级部分干部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培训,从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初步干预、医疗转介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共分为10场,培训人数将达到1800余人。
背景:“宜昌心健”全面发力
2019年来,宜昌共投入1829万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中中央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下拔试点经费900万元。
通过不断巩固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并逐年增大经费投入,在人才能力培训、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健康宣教活动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促进基层心理服务项目有效落实。
市委政法委、市卫健委连续3年共同举办6期心理健康服务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1500余名基层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打造基层阵地兼职社会心理服务队伍。
宜昌市卫生健康部门组建市县两级共140人的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每年开展2次理论培训与操作演练;市总工会牵头成立市职工心理健康协会,市教育局组建市县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和宣讲团,市妇联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家库。
宜昌陆续打造了宜昌“鸿雁”心理志愿服务队、阳光绿丝带心理志愿服务队、“一苇杭之一路相伴”志愿服务团队等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品牌,建立了枝江市红十字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等专业服务团队,定期开展助老、助幼、助残、助教的心理疏导志愿活动。
专业、优秀的心理服务队伍,成为“宜昌心健”全面发力的坚强保障。
成果:公益平台服务140余万人群
打开微信,手指轻点,打开“宜心健”小程序,一串实用的功能选项立即出现:心理咨询、心理体检、减压放松、在线学习……
小程序6163银河官方网站首页上,文章和视频标题吸引眼球:《情绪的秘密》,《让孩子远离多动症,家长要注意》……
2021年9月29日,由宜昌市卫健委、市委政法委牵头,联合12个部门打造的湖北省首个社会心理服务公益云平台“宜心健”正式上线启动。
该程序集结宜昌市资深的心理健康专家,目前已入驻66位心理咨询师进行坐诊,以“互联网 心理”的模式为广大市民提供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科普、干预转介等服务,操作简单快捷,只需通过微信搜索“宜心健”小程序,即可享受便捷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与此同时,“宜心健”嵌入市域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宜格服务”,全市以小区为单元已建立14101个“宜格服务”微信群,搭建面向社区居民的在线公益心理服务平台,服务人群140万余人。截止目前共有14万余人次通过宜心健平台寻求心理健康服务。
宜昌市精神卫生中心通过入驻企业微信、“健康湖北”和“宜健通”小程序,推出线上问诊服务,由50余名注册精神科执业医师实行24小时线上坐诊制度,通过开展线上诊疗服务,让更多偏远地区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
线下,宜昌全面建设四级心理健康服务阵地。截至目前共建立市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1个、区县级分中心14个,村(社区)级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室)1649个(建成率100%)。市教育局筹资200万元在市直高中建设标准化心理咨询室,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100%,所有中学和规模 1000 人以上的小学至少配备1 名专职心理教师,切实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宜昌市被列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经专业心理流调分析显示,全市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整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统一社会心理服务管理体系,加大基层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宣教力度,加大保障支持力度,持续推进社区康复工作,在我市构筑有力的“心防线”。
湖北日报客户端宜昌频道记者申明 通讯员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