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覃江峰
【核心提示】
“作为侦查民警,最怕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对案件束手无策。”近日,市公安局食药环森支队环境资源犯罪侦查大队民警胡迪接受采访时坦言,污染环境类案件的办理不同于一般警情,往往要用到环保、化学等领域专业知识。
作为环境工程科班生,胡迪发挥专业优势,成功侦破了多起部督、省督污染环境案件,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绿水青山。
抽丝剥茧打掉“黑工厂”
水渠内气味刺鼻,周围群众苦不堪言。2017年8月,刚成立的市公安局环保支队就遇到了这样一起案件。
“刚开始经验、技术都很匮乏,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胡迪和战友赶往现场后,凭借刑侦工作经验,很快锁定了侦查方向,恶臭疑似与上游一家化工厂非法排污有关。
如何完善证据链,成了侦查团队面临的难题。“让我来试试。”胡迪主动请缨,边踏勘现场,边详细调查工厂的生产原辅料使用记录、生产记录、销售台账。
从生产工艺、治污设施,到厂内管线……胡迪不放过任何环节,取样、分装、记录,经过全面的检测、分析和论证,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形成了,进而打掉了一个长期通过暗管排放有毒物质的“黑工厂”。
“有了专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以专业打职业,让这个案子办的痛快、解气。”一同办案的民警说。
这起案件,也被评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创新战法端掉“黑窝点”
不法分子为图方便、省成本,将有毒有害物质随意倾倒,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2022年8月,刚经历“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的市公安局食药环森支队就接到了一起此类案件。
“与几年前摸着石头过河相比,此时办案团队的战斗力已有明显提升。”胡迪介绍,针对这起案件,办案团队积极应用“控源头、查轨迹、端窝点”技战法,迅速查清了窝点位置、生产方式、销运途径等犯罪事实,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嫌疑人落网后,胡迪又带领技术团队深入现场,对每一个样本的提取严格把关,最终拿到了嫌疑人犯罪的铁证,查扣涉案危险废物4吨,查证违法所得数百万元。
革新机制捣毁“黑作坊”
在对污染环境案件快侦快破的同时,如何以点带面,实现打击质效的最大化,成为食药环森支队最关心的问题。
“案件办理中,需要对接数十个行政职能部门,如果能让这些部门团结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必将使犯罪分子无处遁形。”胡迪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建设部门之间的警务协作、联合执法、联席会议机制贡献力量。
“目的就是要共同发现、共同查处、共同治理问题,利用公安机关的技术优势、侦查优势,最大限度打击犯罪,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市公安局食药环森支队相关负责人说。
新机制提升了办案效率。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门推送案件线索,称有人租赁闲置厂房从事非法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接警后,食药环森支队立刻开展分析研判,多部门同步上案,快速锁定一处非法处置工业固废、肆意排放有毒物质的“黑作坊”,仅用3天便抓获嫌疑人。胡迪带领相关行政部门技术人员,及时固定关键证据,对案件侦破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技在进步,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在花样翻新,我们也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升战斗力。”胡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