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们的关心,现在伤势恢复很好,已经在上班了。”7月初,四川某偏僻乡村的赵林(化名)接到西陵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工作人员回访电话后连连致谢。
2023年9月,赵林经人介绍,到宜昌市某公司在青海承接的一处项目工地上班。当年10月,他施工时不慎被滑落的钢管砸伤,多处骨折。事发后,公司为其支付了医疗费3万余元。
经过当地劳动部门认定,赵林为工伤,经过鉴定,伤残等级为8级。然而,双方为工伤待遇发生争执,数额分歧较大。
今年1月底,赵林在多名亲属陪同下来到宜昌找公司理论。经过街道等多方调解,双方未达成协议,随后转西陵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调解。
因为经过长途跋涉,带着一肚子怨气,加上天降大雪,赵林和家属情绪都很激动。调解员从“和气”开始,送来热水、零食和盒饭。
在调解员热情服务下,赵林和家属情绪开始平和,同意接受调解。另一方面,公司也同意和赵林协商。
尽管矛盾尖锐,但调解员通过“背靠背”分别给双方进行法律分析、提示风险,经过5轮沟通,双方分歧一步步缩小。(西陵区委政法委)
2月2日,双方当事人在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签署调解书,公司及时支付工伤待遇20余万,赵林和家属满意而归,这起复杂的跨地区调解圆满结束。